城乡共奏“连心曲”
——我市推进共享服务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综述
记者 张诗雅
乡村的清晨,是被第一缕阳光轻轻唤醒的。迎着朝阳,独居老人接过志愿者送来的热乎早餐;乡村孩子在课堂享受着与城里伙伴同样的教学资源;村卫生室里,村医轻点屏幕,县医院的专家“云端”问诊……这些片段,是金昌城乡融合的缩影,更是服务共享绘就的民生图景。
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到医疗服务的下沉覆盖,从老年助餐的暖心关怀到城乡公交的便捷通达,这里的故事,不仅是政策的落地生根,更是无数人生活品质提升的真实写照。
城乡孩子共沐同一片阳光
“以前,我们羡慕城里的学校有明亮的教室和丰富的课程;现在,我们的操场和城里校区一样大!”金川区双湾镇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陈子怡兴奋地说道。
走进金川区双湾镇中心小学,修葺一新的教学楼中,不断传出琅琅书声;宽阔平坦的操场上,时常出现矫健的身影;不断完善的教学文娱设施,丰富了同学们的文体活动;干净整洁的环境,营造出师生热爱的“家园”。这样喜人的变化,源自金川区城乡教育共同体办学实践,让城乡学校“手拉手”,让城乡师生“心连心”,让农村孩子就近“上好学”。
为实现教育公平,金昌创新推出“五融共建”教育共同体模式,将城乡学校重组为“一校两区”,通过阵地、队伍、体系、文化、管理的深度融合,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地理界限。
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合二为一”,校长负责制下的统一管理,让师资、财务、课程实现无缝对接。乡村校区执行校长的设立,既保留了乡村教育的特色,又注入了城市管理的活力。
金昌通过师资统管和跨校区调配,让骨干教师走进乡村课堂,乡村教师参与城区教研。城乡教师工资待遇差异化的保障政策,既稳定了队伍,又激发了热情。师徒结对、跨校座谈成为常态,乡村课堂里逐渐响起了“名师讲堂”的回声。
如今,城乡孩子共唱一首校歌,共绘一面文化墙,城乡教育的“鸿沟”在融合中逐渐消弭。
一餐热饭里的民生温度
中午饭点,永昌县城关镇宝河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飘来饭菜香,炝拌黄瓜、时蔬炒肉、凉拌西红柿、豆芽炒肉被端上餐桌……这荤素、冷热搭配相宜的午饭,让前来就餐的老人们非常满意。
每天都来这里吃午饭的老人张建国说:“这里的饭菜不油腻、清淡,很符合老年人的胃口,而且也不贵,既方便又实惠,解决了我的吃饭难题。”
除此之外,永昌县充分利用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整合各项服务团队优势资源,构建“智慧+”养老服务,“长者餐厅+上门助餐+老人预订餐”老年助餐服务网络。利用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资源优势,由工作人员负责辖区内老人的助餐需求,上传数据分析、统计、归类,确保高效率、高质量开展助餐服务并及时电话回访开展满意度调查,向供餐点反馈调查结果,及时调整助餐方案。
在钟楼小吃城的老年助餐专区内,老人们只需支付一半费用即可享用丰盛餐食。企业让利、政府补贴、社会捐赠的多元筹资机制,让助餐服务可持续运转。社区食堂的“反哺”经营模式,更让助餐成本逐年降低,“吃饭难”变成了“吃好饭”。
永昌县积极整合已建成的养老服务设施及各种服务资源,按照横向建设完善助餐服务网络体系,纵向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效的工作思路,依托长者营养餐厅,采取自主取餐、集中就餐、上门送餐的方式开展老年助餐服务,有效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题,充分保障了部分老人生活需求,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健康服务“沉”到百姓家门口
永昌县坚持“强县级、活乡级、稳村级”基本思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着力构建分级诊疗卫生服务体系,群众就医体验和满意度稳步提升。
县级医疗,让优质服务触手可及。通过县域医共体的“乡检查、县诊断”模式,乡镇卫生院的CT影像实时传输至县医院,专家远程指导救治,患者转危为安。作为县域医疗的“龙头”,县医院牵头五大危重救治中心和区域医学中心,让群众无需奔波即可享受高水平诊疗。
乡镇中枢,让小病不出乡。 “过去看个慢性病要跑县城,现在镇里就能解决!”朱王堡镇卫生院的慢阻肺专科诊室内,患者吕之国满意地说。通过建设基层特色专科和推行分级诊疗,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签订转诊协议,明确50余种基层病种。腰腿疼痛、慢阻肺等专科的设立,让乡镇医疗从“全科薄弱”转向“专科突出”。
村级网底,让村民看病“零距离”。在永昌的111个村卫生室,实行行政、业务、人员、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六统一”管理,促进乡村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持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乡村,提升基层首诊能力,县域基层就诊率长期保持在60%以上。县财政为在岗村医缴纳养老保险,离岗村医享受工龄补助,这支“不走的工作队”成为农村健康的坚实防线。
夕阳红里的“健康守护”
走进位于永昌县朱王堡镇的永昌县天颐医养康复中心,映入眼帘的是整洁干净的治疗室、信息完备的公示栏、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医护人员们正在为前来就诊的老人们看病,轻言细语地叮嘱老人们及时用药,耐心细致地询问老人们的身体状况。
永昌县天颐医养康复中心位于永昌县清河敬老院内,是一所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现有医务人员30人,设置病床30张,有内科、外科、儿科、中医康复科等科室。中心不仅能为入住在永昌县清河敬老院的老人和永昌县清河残疾人托养中心的残疾人提供康复治疗、生活照护、健身娱乐、医疗救治等服务,而且能同时为永昌县朱王堡镇和水源镇等周边乡镇群众提供医疗、健康教育及康复理疗等服务。
永昌县朱王堡镇秉承“医养结合、康养结合”服务理念,积极探索“医养一体化”发展模式,将养老机构和医院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通过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医养结合创新融合发展。
天颐医养康复中心内,慢病老人一边接受理疗,一边参与书画活动。医养一体化的模式,让医疗与养老无缝衔接。中心与敬老院的深度合作,为辖区1562名老人筑起“健康港湾”。
城乡公交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
走进红山窑镇水泉子村,映入眼帘的是四通八达、宽阔整洁的乡村道路,还有那整齐排列、新颖别致的农家小院。“以前去镇上要走半天,现在招手就能上车!”村民刘成志说。
永昌的“微公交”穿梭于村道之间,采用“班线+预约”模式,灵活满足分散出行需求。10个乡镇的“微公交”网络,让群众“抬腿上车”成为现实。
对客源分散、客流量小的冷僻线路,推行“班线+预约”服务模式,并承担“快递进村”服务工作。在群众居住分散、出行需求不足偏远村社,进一步规范区域经营、预约响应式农村客运服务,全面提升农村客运“微公交”便民利民服务能力和农村优美公交形象,确保服务易获取、群众可接受。
一辆辆喷绘着“快递进村”标识的公交车,不仅载客,还捎带着包裹。通过整合客运与物流资源,永昌县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收寄快递。农特产品搭上公交快车,城乡经济的血脉更加畅通。
教育共同体让城乡孩子共沐知识阳光,三级诊疗机制将健康送到村社,老年助餐的烟火气温暖了独居老人的三餐四季,“微公交”的车轮碾平了出行的沟壑,医养融合的温情托起了“夕阳红”的尊严。金昌用“共享”为针脚,将城乡的差异缝补成互补,让服务的涓涓细流汇成幸福的江河。未来,金昌将继续以人为核心,让城乡融合的温暖故事,续写更动人的篇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3月28日金昌市出台领导干部任前考法制度 实行“凡提必考”
- 2025年03月28日兰张三四线金昌段征迁启动 丝路高铁建设加速
- 2025年03月27日【图片新闻】金昌:以科技赋能春耕生产
- 2025年03月27日金昌市多管齐下推进节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