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金昌  >  县区聚焦

永昌地毯的前世今生

 2024/07/03/ 10:41 来源:金昌日报 记者 崔 峰 通讯员 肖永晖

永昌地毯的前世今生

  记者 崔 峰 通讯员 肖永晖

  几千年来,传统手工艺品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色产业,匠人们一直延续着祖先的生活和智慧。岁月变迁,那些徘徊在传承与遗忘间的传统工艺距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消失。今天让我们再次拉近历史的距离,一起寻找传统永昌手工地毯的历史记忆。

  历史悠久 工艺精湛

  永昌手工地毯历史悠久,据记载,永昌明、清时期,县内就有个体地毯编织,民国时期永昌县境内就有几家生产地毯的手工业者,主要分布在永昌城、新城子、宁远堡等地,均为个体生产。这里的匠人们依托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制作工艺,采用天然植物染色,民间手工工艺编织,制作出的地毯图案优美古朴、品质高雅,不仅实用,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永昌手工地毯采用本地的绵羊毛为原料,采用天然植物染色,传统手工编织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剪花等装饰工艺手法,运用梅、兰、竹、菊等上百种传统图案,配以各种边饰、奎心、珠边、外边,使整块地毯显得富丽堂皇,高贵典雅。

  说到永昌地毯,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永昌县骊靬地毯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毛著栋,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永昌人。1992年,毛著栋被招入永昌县地毯厂,从师傅那里学会了染线、配色、织毯、平毯、洗毯、绘图、剪花、整修等全套地毯编织技艺。一开始,毛著栋只是将编织地毯作为养家糊口的活计,慢慢地,他开始琢磨设计花型、图案。凭着对编织地毯的热情,毛著栋从一个普通的地毯工逐步成长为技能超群的“织毯匠”。

  在毛著栋的用心经营下,厂子效益渐渐有所好转,为了让地毯厂能够更好地发展,毛著栋注册成立了永昌县骊靬地毯有限责任公司,开始自己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地毯。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永昌手工地毯制作技艺非常考究,每一款手工地毯的设计图案、色彩搭配都是在讲述着一种古朴的永昌文化、讲述着一段悠久的传承历史。别看一块块地毯不大,织毯工序极其复杂,做成一块完整、美观、色泽艳丽的地毯,少则需要三到四个月。而正是毛著栋和手工艺人们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不仅将这门技艺传承保护下来,同时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也让每一块永昌地毯成为集文化传承、艺术鉴赏、工艺美化为一体的艺术精品。

  传承非遗 守正创新

  永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六畜兴旺,水草丰沃之地。在这里,几乎家家都会养羊,羊毛产量很大,而且品质很好,为生产优质地毯提供了先天条件。近年来,毛著栋和他的永昌县骊靬地毯有限责任公司以“创意、创新、创造”为引领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出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品牌产品。在保留原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绘图、配色等工艺,并将一些金昌元素引入手工地毯的制作中,制作出了许多带有金昌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

  为了能让永昌地毯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在生产纯羊毛地毯的基础上,毛著栋依托手工传统的优势,将欧美风格与中国传统的古丝绸文化,用手工编织的工艺巧妙结合起来,生产出包括仿古毯、仿波斯毯、欧式皇宫毯、彩丝毯、各类工艺壁挂毯等。手工做出来的古典式高档彩丝挂毯、地毯,手工打结密度高、配色和谐、光彩华丽、质柔耐用、手感舒适、图案逼真自然、光泽极好。2013年“永昌手工地毯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8月,“永昌手工地毯制作技艺”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毛著栋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昌手工地毯制作技艺”第一传承人。

  未来光明 发展无限

  手工制毯素有软黄金之美称,具有一般机织毯、化学纤维毯所无可比拟的价值。除了常用的地毯,还有可做装饰的壁毯,柔软舒适的床毯,冬暖夏凉的汽车坐垫、脚垫、座椅垫等,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作为甘肃省优质名牌产品,永昌地毯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永昌大地不断发扬广大,成为一个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同时,在毛著栋、张兴龙等永昌地毯非遗传承人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也纷纷加入到永昌地毯的手工编织中,不仅使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有效传承,也促进了就业,推动了经济,让永昌地毯的发展生机无限。

  我市文化部门也高度重视非遗传承,对永昌地毯采取以保护老艺人和培养传承人为主的保护措施,同时做好传统技艺的文字和影像记录工作,并适时地开展工艺研究。同时,通过打造非遗传承工坊,参加展销,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不断扩大永昌手工地毯的影响力;并不定期举办培训班,为手工地毯爱好者传授织毯技术,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不断壮大非遗传承队伍,让永昌手工地毯不断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