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金昌  >  金昌新闻

平畴沃野织锦绣——金昌市农业农村工作综述

 2022/05/26/ 15:36 来源:金昌日报 记者蒲瑞华

  平畴沃野织锦绣

  ——金昌市农业农村工作综述

  金昌日报记者蒲瑞华

  行走在金昌农村的大地上,昔日落后破败的面貌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平整开阔的公路、一排排精致优美的院落、一片片生机勃勃的农田、一群群欢声笑语的农民……

  今年一季度,金昌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77亿元,增幅7.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45元,增幅5.6%;粮食播种面积达92.64万亩,蔬菜种植20.41万亩,牧草种植25万亩……

  一串串耀眼的数字,是金昌市农业农村工作砥砺奋进的最好证明。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今年以来,金昌市紧紧围绕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守底线、破难点、聚要素、抓示范,扎实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着力打造高品质菜草畜产业链,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严把“粮食关”

  守好粮食安全线

  仓廪实,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今年以来,金昌市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第一要务,坚决扛牢粮食生产政治责任,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制定印发了《2022年金昌市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和《2022年金昌市春小麦扩种实施方案》,县区与乡镇、乡镇与村均签订了《粮食生产目标责任书》,对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春小麦播种面积及产量进行了任务分解,确保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不折不扣完成。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022年全市计划建成高标准农田1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11万亩)。项目的建设将极大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有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在各乡镇的田间地头,活跃着一批专家人才,他们深入种植一线,用双脚丈量大地,用汗水湿润热土,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指导优势,示范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开展田间管理,全力保障粮食生产,不断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和农民科学种植水平。

  除了成立专门的粮食生产专家指导小组和春小麦扩种专家指导小组,金昌市还积极开展抓点示范,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引进试验和展示示范,重点开展品种对比筛选、不同种植模式、宽幅匀播滴灌、高效节水栽培等试验研究,同时开展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粮菜轮作等技术集成,促进粮食生产向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机械化方向发展。今年,全市建立春小麦200亩以上核心示范点4个,500亩以上扩种示范片6个,2000亩以上扩种示范片1个。

  在永昌县东寨镇双桥村四社,永昌丰泽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型拖拉机正在田野里播种小麦,随着小麦种子下地,滴灌带的铺设也同步完成。今年,该合作社1400亩春小麦全部采用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播种。合作社负责人张琰忠向记者介绍,采用新技术播种小麦,浇水量和种子用量明显减少,机械成本低、效率高,还降低了人工成本。据了解,永昌县今年共研制开发小麦浅埋滴灌宽幅匀播播种机98台,金川区引进50台。全省河西灌区和沿黄灌区的12个重点县的农业相关工作人员在永昌县进行了该技术的培训,并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对稳定我省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效益,确保粮食安全将起到重要作用。

  截至5月20日,全市共完成粮食播种面积92.64万亩,占下达任务面积的101.80%;其中,春小麦41.33万亩,占下达任务面积的116.52%,圆满完成春耕各项任务。

  锚定“高质量”

  兴业富民生活美

  乡村要振兴,农业产业需先行。

  在分析研判全市“三农”工作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金昌市制定出台《中共金昌市委金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和《2022年金昌市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工作计划》,为2022年全市“三农”工作“把脉问诊”。并制定印发了《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督导方案》,由市政协牵头成立专门工作督导组,对全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进行常态化督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

  ——扎实推进三年倍增行动计划。紧紧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依托和鑫源、金从玉、杨柳青、三杰牧草、天牧、居佳、元生等“链主”强力带动,着力发展菜草畜特色产业及特色农产品,打造百亿级高原蔬菜和草畜产业集群。截至5月15日,全市完成蔬菜种植20.41万亩,占计划任务35万亩的58.31%;完成牧草种植面积25万亩,占全年计划30万亩的83.3%;畜禽总饲养量达199.51万头(只),同比增长11.76%,全市出栏各类畜禽43.1万头(只),同比增长6.24%。

  ——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2022年,永昌县被认定为甘肃省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农药产能重点园区已被列入全国农药产业发展规划,甘肃珑之江公司、甘肃联凯公司、甘肃克胜阡耘公司等3家农药生产企业已入驻园区;金川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完成宁远堡镇中牌村、东湾村戈壁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供水管道架设,正在进行蓄水棚开挖、道路建设等工作;永昌县焦家庄镇被列为2022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永昌县朱王堡镇和金川区双湾镇被推荐认定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着力推进涉农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项目实施,将51个菜草畜产业链重点项目绘入全市2022年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示意图,建立了高品质菜草畜产业链项目清单,共计划高品质菜草畜产业链重点项目51个,总投资50.6亿元。截至5月15日,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任务18.9亿元的21.2%;甘肃有江农林科技发展专业合作社丝路寒旱现代化设施农业产业园、金昌波杜草业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饲草饲料加工项目等38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加快农产品质量品牌体系建设。围绕高原夏菜、肉羊、奶业等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新申报“元生爱特”绵羊奶、“华宇梦想”“永吉源”洋葱、“陇家春满”“蘑菇羊”“MJ”马记瓜子等“甘味”品牌10个;新申请辣椒、大葱、牛奶、羊肉等绿色食品9个;新申请“山湾跑羊”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元生绵羊奶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

  一个个现代化农业园区,促进了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一批批带动力强的高质量项目,带动农业产业升级;一家家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建设新农村

  打造宜居宜业地

  走进永昌县焦家庄镇梅家寺村,只见一条条柏油路干净整洁,新建设的院落错落有致,屋内窗明几净。过去垃圾乱扔乱倒、柴草堆或土堆随意堆积、围墙圈棚乱搭乱建的现象都已不见踪影。

  梅家寺村的变化,只是金昌乡村建设行动的一个缩影。我市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夏战役,共清理农村各类垃圾29248吨,清理乱搭乱建等2082处,推动粪污就地就农消纳、综合利用,产生畜禽粪污35.46万吨。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今年,永昌县计划配套建设1200座卫生户厕,已完成360座;金川区新建100座卫生户厕,已完成86座。深入实施村庄绿化美化行动,积极引导农户在房前院后开展种绿植绿活动。

  坚持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突出“河西”味道、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高质量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永昌县在村庄现有格局风貌的基础上,突出“微改造、精提升”两个方向,编制完成了96个发展类行政村“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金川区突出城乡融合发展,编制宁远堡镇总体规划以及宁远堡镇西湾村、双湾镇龙源村等7个发展类村庄规划。

  按照“抓点连线带面”的建设要求,县区建立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县级领导分片包抓、乡镇领导具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以“一线一点一部”周边村庄为重点,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永昌县谋划乡村建设重点项目65项,计划拆除废旧房屋3205院、实施农宅提升改造3998院、农户自建房屋2391院,配套完善供排水、铺装硬化、污水收集、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同步提升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目前已拆除破旧房屋1181院,改造提升593院,开工建设农宅1001院。

  金川区谋划实施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五大类重点领域项目60个,重点在7个示范村实施道路硬化、宅前铺装、公厕修建、人居环境提升等基础设施配套,同步推进给排水、供电、通信、取暖、改厕、风貌提升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全面开展废弃农宅、残垣断壁清零行动。目前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电网改造升级已完成,光纤宽带网络实现了“村村通”,双湾镇镇域道路、水电线路、垃圾收储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示范镇创建初见成效。

  坚持党建引领、“三治融合”,统筹推进乡村治理、基本公共服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疫情防控,不断夯实乡村“软实力”。示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文化体育设施、标准化卫生室全部配套完善,大病救助、医疗救助工作有序进行,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保实现全覆盖,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可喜的变化。

  乡村美丽了,乡风文明了,一幅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崭新画卷,正在镍都大地的万里田畴上徐徐展开,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强力节拍,金昌全力推动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的信心满满。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