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金昌  >  金昌市

金昌:开门见山奔主题 聚焦发展有卓见

 2020/01/19/ 15:33 来源:每日甘肃网-金昌日报

开门见山奔主题 聚焦发展有卓见

市政协八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凸显政协委员赤诚情怀

  每日甘肃网1月19讯 据金昌日报报道   1月18日,市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来自我市各民主党派及各界的9名政协委员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的重大问题,谈想法、提建议、献良策。发言委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每个人在短短几分钟的发言时间内说出了发自肺腑的真知灼见,真正体现了委员们心中“聚焦发展献良策,情系民生建真言”的赤诚情怀。

  李新明委员:

  推进医养结合 发展养老事业

  李新明说:“近年来,传统家庭养老功能趋于弱化,机构养老发展受多方面限制,社区养老发展严重不足,加之老年人患慢性病较多,因此,医养结合成为养老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我市在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中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仍存在资金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

  李新明建议,将医养健康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医养项目顺利建设实施。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解决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落实补贴、税费政策和收费优惠政策,切实减轻社会养老机构负担,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同时,合理利用公共资源为社会养老机构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加快培育从事社会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鼓励公立医疗机构延伸服务或部分转型,适当增加康复床位,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住院治疗。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社区内的老人提供基于健康管理的医疗、康复、护理及助餐、生活照顾、心理情绪疏导等全面的照顾服务。探索“互联网+医养”模式,建立“医养结合”大数据库,完善医养信息共享机制。

  翟士勋委员:

  发挥资源优势 发展壮大化工产业

  翟士勋说,近年来,我市立足市情,着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化工产业现已形成以金川集团公司为核心的40个化工产品供需关系,各类化工产品年产能1000万吨左右,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翟士勋建议,做好化工产业发展规划,以产业规划引领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硫化工、磷化工、氯碱化工及PVC深加工、焦化载能和精细化工,推动化工产业提质增效。加强地企合作,积极开展精准招商。

  此外,应改善营商环境,做好企业服务工作。积极协调解决好企业煤电油运气生产要素保障工作;创建市级产业发展母基金,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及大项目实施,多措并举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继续实行“一企一策”措施,精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协调各循环产业链企业做好物料平衡与供给工作,促进化工循环企业平稳运行。

  杜志环委员:

  发展供应链金融 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近年来,市场竞争已从单一客户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间的竞争,随着产融结合以及全球化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已成为支持优势企业强化竞争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重要手段,但我市供应链金融发展现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许多问题。”杜志环说。

  杜志环认为,应加紧地方供应链金融政策法规的建立与落实,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设立供应链金融发展基金,支持区域的供应链金融发展。加大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借助我市建立“紫金云”大数据中心的契机,推进我市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借助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做好本地平台和全国性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的有机对接,加速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

  同时,通过针对性培训、有效激励措施和创新供应链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供应链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并根据我市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加快发展特色供应链金融模式。

  苏秀霞委员:

  推进农村“三变”改革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苏秀霞说,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产业为平台、企业为龙头、股权为纽带,通过“五类要素”,试点推进“三变”改革,探索出了一些符合金昌实际的“三变”改革模式,有效推动了农村各种资源转化增值,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但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苏秀霞建议,要依托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引导经营主体以独资经营、股份合作、联合经营等方式创办产业“领头羊”,带动全市“三变”改革梯次推进。发挥致富能手、种养大户示范引领作用,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成效,以真金白银的改革红利,促使农民从“不愿变”转变为“我要变”。

  苏秀霞认为,要依托全市乡村旅游、畜牧养殖、高原夏菜三大主导产业,引导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升农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坚持多措并举,努力构建服务体系。强化政府主导,积极防范改革风险。

  张健委员:

  优化营商环境 助推民营经济发展

  “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市营商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张健说。

  张健建议,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要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做强监管的“加法”、做优政务服务的“乘法”,真正使企业办事“一路畅通”,优化审批流程、推进“互联网+政务”、依法强化监管,打造高效服务环境。纾解企业融资困境,在用足用活“陇原农担贷”“助保贷”“兴陇合作贷”等金融产品的基础上,按照“一业一策”“一企一策”“量身定做”等方式,积极搭建融资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强化征信体系建设,发挥助推发展作用。

  同时,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增强服务企业意识、降低企业营商成本。通过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推进产城一体化建设和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效改善发展环境。

  王开武委员:

  采取有力举措 推动全市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市残联坚持将残疾人就业作为残疾人脱贫攻坚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市正常生产运行的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并被命名为“甘肃省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的企业2家,共安置残疾人就业54人。但是,我市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工作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王开武说。

  王开武认为,应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普及“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为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创造条件。加大对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做强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

  王开武建议,探索建立各级残联干部包抓联系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责任制,通过“保姆式”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政策落实不到位、残疾人招聘和培训难、贷款难等突出问题,为企业做大做强、更好地安置残疾人就业献计出力。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

  陈刚委员:

  完善居住区绿地建设与管理 优化居住环境

  陈刚说,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环节,是国家园林城市达标的重要考核指标。我市是一个因企设市的资源型工矿城市,截至目前已建成居住区63个。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区绿化、美化的要求及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从而暴露出我市在建成区居住小区的绿地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陈刚建议,应加大居住区绿地建设监管力度,切实将规划绿地率落实到位,从源头上保证居住区绿地率达标。不断增加居住区绿地面积,改善居住环境。加大物业费收缴政策宣传力度,做好居住区物业费收缴工作。

  同时,进一步明确居住区绿地建设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居住区管理实施有效监管,做到用标准和制度约束监管居住区的物业管理。加强居住区绿地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引进园林专业技能人才,做好居住区绿地管理工作。

  莫亚红委员:

  让“夜市经济”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莫亚红说:“‘夜市经济’的繁荣程度是一个城市经济开放度、活跃度的重要标志,是发展现代城市经济的重要内容,更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体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多措并举,扩大‘夜市经济’的集聚和发散效应,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市在发展‘夜市经济’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莫亚红建议,应统一规划夜市摊区,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对“特色夜市一条街”的整体风格进行特色化设计。注重引进本地名店、名小吃,促进美食行业发展,并带动其他行业发展。利用现有和潜在资源,改建、新建一批能够集聚人气的、大型的、综合性的夜市街区。做好夜市街区规划,加强夜市管理。

  同时,要通过税收、电费等政策优惠,鼓励扶持一批“全天候营业”特色商业项目发展,以及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夜市。

  冯漻委员:

  加快我市学前教育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发展学前教育,以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全市学前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发展。但仍有较多不足。”冯漻说。

  冯漻建议,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发挥县区政府主体责任,多渠道、多层次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实现幼儿园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坚持公益普惠性质,建立企办园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企办园公办性质,积极探索企办园改革发展途径,着力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以奖补政策撬动质量提升,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

  冯漻认为,应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严格依标配备教职工,发展和稳定乡村幼教师资队伍;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畅通职称评聘通道,提高高级职称比例;加大教师培训培养力度,提升教师教育智慧。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