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金昌  >  金川区

记金川区“大国工匠”潘从明

 2019/05/09/ 14:46 来源:每日甘肃网-金昌日报

精益求精,再攀高峰

——记“大国工匠”潘从明?

  4月11日,记者来到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分厂,见到了从事铂族贵金属提炼工作已20多年的“大国工匠”潘从明。他一身工装,目光炯炯有神。最近,他申报了今年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目前正在准备上北京答辩的各种资料和PPT。

  练就“火眼金睛”

  “刚开始上班,最大的困难就是因为跨专业,化学知识欠缺。”现在已是贵金属分厂提纯班班长的潘从明,在原金川公司技校学的是铸造专业,上班后却被分到蒸馏岗位。面对工作台上的烧杯、坩埚、蒸馏器等装置,以及一道道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他一筹莫展。

  贵金属提炼需要五六十种化学试剂,涉及到800多个化学方程式,其中70%以上无法在课本中找到,潘从明只好从头学起。他从不放过每一次的学习机会,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反复向师傅请教,回到家再翻阅一本本厚厚的专业书籍,并写下了3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这些都为他以后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功底。

  “那时候上班,体力劳动比较多,原料倒入白瓷缸里后,要靠人力搅拌均匀,搅拌好的溶液再倒入漏斗过滤,都需要人工搬来倒去、来回摇晃。”在提纯班一楼的一间工作室内,现在仍然保留着一口直径约1米的容器,旁边放着一个下部比篮球还大的抽滤瓶,他们就抱着这个十升左右的玻璃容器反复过滤、萃取稀贵的金属。

  劳累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累了半天,若产品质量不合格,一切都前功尽弃了。1999年,铂钯班一年干了16个批次的钯,有9个批次没有达到99.99%的合格率。是什么原因导致过半的产品不合格?领导安排潘从明到铂钯班跟班作业,专门解决产品质量不合格的问题。原料从固体到液体,过滤掉其中的杂质,再从液体转变成固体……每一种贵金属提取要经过20多道工序,有200多个技术控制指标。多少原料要添加多少化学试剂,每次搅拌要达到什么程度,过滤时要铺垫几层滤纸?虽然这些流程中都有严格的操作工艺,但由于个别职工不太明白其中的要害,稍一偷懒,问题就出现了。

  在连续数月的跟班操作中,潘从明终于找出了产品不合格的原因。他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解释道:“化学里有个控制浓度,固体到液体的转化,要加入化学试剂溶解,有些人为了减少抱抽滤瓶的次数,就在原料中少加溶液。这样一来,浓度高了,杂质也高,杂质就除不掉。另外,过滤时,规定要铺16张滤纸,有些人只铺几张,溶液流得快了,可以早点休息,但杂质却过滤不干净。”

  经过整整一年的跟班作业,潘从明不仅使铂钯产品质量全部合格,还练就了一双“辩色识物”的火眼金睛:“溶液中带有蓝色,说明含有铜杂质;如果偏红色,说明铁元素较高。每过滤一次颜色都有变化。”潘从明用大家较为熟悉的化学原理,给一头雾水的记者打比方说道。

  替代“瓶瓶罐罐”

  依靠颜色来判断贵金属精炼次数的做法,颠覆了潘从明师父们此前的所有经验,开创了铂族贵金属精炼提纯新的工艺。“这个颜色还不行,纯度不够,需要再提纯一遍。记不住就用变色卡,一个一个来对照。”潘从明将这一方法一遍遍地传授给同事们。在掌握了这个简单明了的判别方法后,上下班组在交接班时只要细辩颜色,就可以准确判断溶液质量是否合格。

  为了确保每一批次产品质量合格,使职工从单调的体力劳作中解放出来,2001年,已担任铂钯岗岗位长的潘从明,在进一步细化完善操作规程的同时,开始琢磨研制一套设备替代人工操作,并初步形成了设备改造方案。经过两年多的反复实验、优化和改造,一组组大型设备逐步取代了原来的“瓶瓶罐罐”。

  从手工操作到机械生产,可以说是铂族贵金属提炼的一次革命,但这种创新性的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把钻研技术、解决难题当作最大乐趣的潘从明,一直在工艺创新、设备优化、岗位操作要领细化上下功夫。2010年,潘从明担任贵金属分厂提纯班班长,全面负责金、铂、钯、锇、钌、铑、铱7种贵金属的生产。

  这一年,也是他踏上开创有色冶金技术革命新征程的发力年。

  在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潘从明承担了《金川铂族金属高效分离与精炼新工艺研发与应用》这一科研创新项目。他带领班组技术骨干,大胆改革沿用了多年的贵金属生产工艺,仔细研讨实验方案和工艺流程,经过数百次的反复试验,终于研发出了一整套稳定可靠、经济环保的新型工艺。

  2012年,潘从明又担负起打通贵金属全萃取工艺的任务。“贵金属全萃取工艺,在我刚参加工作时就开始实施,但由于工艺流程不完善,相关设备一直搁置到了2012年。”潘从明回忆道,当时,国内外同行对相关信息实行技术封锁,可借鉴的东西实在太少。

  接过这一重担后,潘从明全身心地投入到工艺、设备研发中。他无暇顾及正在备战高考的女儿,将患肺癌晚期的父亲及身患乳腺癌的母亲全权托付给妻子。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有120多个日夜他吃住在实验现场,累计进行了2000多次试验研究,成功研发了“银阳极泥中金铂钯高效提取技术”,彻底打通了贵金属全萃取工艺,把这一停滞了10多年的生产工艺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此后,潘从明相继攻克了“银阳极泥中金铂钯清洁工艺、铂钯铑铱高效分离技术、贵金属废气净化与回收”等三大世界性技术难题,彻底改变了我国贵金属冶炼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局面。“工艺和装备的共同发力,大大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我们原来最多时有110多人,现在只有79人。人员减少了,但产品质量和产量在不断提升。”潘从明感慨道,这就是技术创新释放出的巨大效益。

  创新永无止境

  潘从明所在的贵金属提纯工序厂房,1980年建成时设计年产量为400公斤,目前铂族贵金属年产量已达到4000公斤以上。进入这个由横竖两座楼连接成的L型厂房,要经过严格的检查,钥匙、手机等金属物品都要放到储藏箱里。

  进入作业现场,当看到有序排列的大型设备后,彻底颠覆了记者之前的认知。从手工提取到工业化生产,便是潘从明他们一次次实验研究的成果,更是这产量增长了十倍的根本所在。潘从明告诉记者:“从去年开始,各工序已经不摇烧杯了,只是在检验溶液浓度时使用。”

  在二楼纵横交错的蒸馏设备旁,潘从明指着上方一个容器说:“这是后来加装的冷凝器,可以把萃取时排出的废气冷却,再从中回收其他贵金属。”就是这套装置,首次实现了贵金属废气中微量贵金属、酸类、氨类试剂等的高效回收。

  “在这里,一滴溶液中所含的贵金属,相当于矿山里的5吨矿石。”在贵金属提炼岗位上“熬”了20多年的潘从明深知,我国矿石里伴生的铂族贵金属探明储量仅占全球储量的0.39%,其中90%以上都是从矿渣中提取出来的。为了防止贵金属流失,潘从明带领班组成员不断进行小改小革,一个个新添的装置,大大提高了贵金属的回收率。

  “作为铂族贵金属精炼师中的翘楚,潘从明仅凭铂族贵金属溶液颜色,就能精准判断它的纯度……”2017年“五一”前夕,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栏目将潘从明发明的颜色判断法誉为“滴水掘金”,使这位技艺高超的铂族贵金属精炼师声名鹊起,不断有外地企业向他伸出合作的“橄榄枝”。对此,潘从明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嘛,金昌拥有丰富的镍钴铂族矿藏资源,金川集团公司又是我国铂族贵金属提炼中心,只有在这个大舞台上才能发挥我的长处。”

  创新是提升效益的最佳驱动力。正如潘从明所期盼和追求的那样,这个蕴含无限创新活力的大舞台在召唤着他。今年,金川集团公司开始改扩建贵金属提炼厂房,负责新厂房工艺流程的潘从明更加忙碌了。他深知,“创新永无止境,只有精益求精才能再攀高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